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馆员之家» 馆发文件

关于印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部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评价办法(试行)》经2020年9月24日馆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

                                        图书馆

                                       2020年10月6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评价办法(试行)

序言

自图书馆建馆以来,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学校高度重视,被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人员和建设经费持续得到保障支持。图书馆根据学校“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任务,制定了图书馆发展规划,确定创办一流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目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是其履行一切职能的基础。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与利用情况的评价, 及时调整修正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策略,对于保障图书馆建设和实现发展目标,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利用效率,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纸电融合背景下,我校图书馆要在不断补充和完善各类型纸电文献信息资源基础上,借助馆际互借网络、共建共享联盟以及网络免费资源推介等形式,不断拓宽用户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形成以生命科学文献信息资源为主干,以干旱与半干旱生态农业及农、林、水等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为特色,融学术性与研究型为一体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使我校纸质文献信息资源水平达到全国农业高校前列,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达到一流农业大学的水平。

图书馆在遵循实用性、系统性、特色化和共建共享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不断扩大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总量,注重其结构组成,通过合理配置载体类型结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结构。

第三条 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资源建设与利用评价可以是学校、图书馆等自评形式的组织评价;也可以是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或协会设立的他评机构组织的评价。

第四条 建立明确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体系,从资源质量、资源复合/整合、资源保障、资源结构、资源利用和共建共享六个一级指标出发,下设多个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详见附件1)对现有文献资源进行有效评价。文献资源建设评价过程中,将重点针对双一流学科或专业学科认证做专项评估。

第五条 本办法中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利用评价分为纸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评价;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评价;开放获取、共建共享以及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评价等。

第二章纸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评价

第六条 图书馆纸本文献信息资源包括普通图书、线装书、连续出版物(如期刊、报纸、年鉴等)、学位论文、资料、手稿、拓片、挂图等。

第七条 纸本文献信息资源需要遵循以下建设与评价标准:

(一)建设经费占总经费的30%-40%。年进新书量达到人均3册。经费占比:图书与期刊为55:45、中文图书与外文图书经费为80:20、中文期刊与外文期刊为25:75。

(二)纸质资源以专业文献为主,专业文献应占所有纸质资源的80%以上;专业文献应以学校的重点学科文献为主,重点学科的专业文献应占所有专业文献的70%以上;本校博硕士生毕业生纸本学位论文(含电子版)应当全部收藏。

(三)结合我校学科专业设置与文献资源出版实际,根据以下关键指标不断调整与完善文献资源建设结构。主要包括:馆藏图书核心出版社比率、馆藏核心期刊比率、各类好书榜、获奖图书馆藏率(如中国国家图书奖的图书馆藏率为:馆藏获奖图书数量/获奖图书总量)、文献增长率(该评价周期内的文献数量与上一个评价周期内文献数量之差的百分比)要不断提升。

(四)文献资源建设符合采访及数据加工规范。

文献资源采访工作符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凡入馆藏的各类型纸本资源,主要包括中外文纸本图书,学位论文、期刊连续出版物合订本资源等,都要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科学地加工整序,建立完善的信息检索系统。

第八条 纸本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情况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评价:

(一)比对法:主要包括中外文图书借阅率(文献借出量+文献阅览量)/可借阅文献数量、读者期刊浏览量(流通部需要提供期刊利用统计数据);读者学位论文浏览量(流通部需要提供论文利用统计数据)的纵向以及横向对比。

(二)读者满意度调查。

(三)专家满意度调查。

(四)对标图书馆比较,同行学校图书馆排序。

(五)运用相关图书引证统计分析数据库分析。实现帮助图书馆推荐各学科优秀书目,优化读者阅读体验,提高采编效率和质量,优化馆藏并充分利用空间;帮助科研机构管理人员了解学者代表性图书成果,并可比较多个学者的图书成果水平,从而更加科学公平的评价人才之目的。

第三章 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评价办法

第九条 图书馆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等由数据库商生产发行的、商业化的出版物。

第十条 电子资源建设标准与评价

(一)建设经费占总经费的60%-70%。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电子资源类型全覆盖。建设数量满足基本需求,较上年有一定幅度增长。

(二)电子资源选择标准明晰: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资源采选指标,有明确的电子资源选择标准。详见《附件二:电子资源选择标准》。

(三)电子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结构科学。包括:确定科学的文种结构、学科结构、学术水平结构、类型结构和级别结构。

①文种结构指电子资源中中文、英文和其它文种资源的数量和比例。

②学科结构指突出我校特色、支撑一流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全面覆盖涉及的其它学科。

③学术水平结构指研究型、教学型、素质教育型电子文献的比例结构。

④类型结构指文摘索引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和其它类型电子资源的结构。

⑤级别结构指拥有权和访问权电子资源的比例。

(四)重点电子资源优先保障:明确电子资源体系结构内部的优先建设程度,优先保障用户有广泛需求,与学校优势学科密切相关的重点电子资源。

第十一条 电子资源利用评价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馆定位、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目标用户人群等因素要高度匹配。图书馆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

(一)实际使用量统计。通过浏览、检索和下载文献数量统计,可以了解电子资源被利用的情况及电子资源的使用频次。

(二)单次使用成本统计。电子资源使用统计报告应遵循COUNTER规范。不同图书馆之间的比较应该依据相同的使用成本统计标准。

(三)引文分析法。用于分析已购电子资源支持用户从事学术活动的能力,评价电子资源被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情况。

(四)用户满意度调查。包括用户对电子资源总体需求、数据库各项服务功能等的满意度。通常采用线上或线下的调查问卷,了解用户对图书馆现有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

(五)专家访谈。通过对相关专业专家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及访谈,了解专家意见,使电子资源满意度评价更具参考性。

(六)比较研究。针对同类型学校或对标学校进行资源的内容及利用比较研究。比较点在资源的数量,相同的电子资源,比较其利用情况等。

第四章 开放获取、共建共享以及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评价

第十二条 开放获取资源是指结合学校学科与专业设置实际,利用数据挖掘与整合等技术手段,实现不同文献类型开放获取资源的整合与揭示,并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师生推介国家大型科研机构已集成的开放获取资源管理平台的资源。

第十三条 共建共享要有一定规模。积极参与馆际协作或省内外图书馆联盟及高校间的图书馆联盟建设,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加强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ALIS等大型科研文献机构的联系,随时跟进其新购资源,以成员馆身份共享其购进的回溯或现刊资源。

第十四条 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加强文献数字化进程,建设特色数据库;并从保藏价值、社会效益、读者利用等方面来评价。

(一)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如学校图书馆的古籍线装书、水文资料、西北五省区地方志、本校学位论文等)。

(二)注重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寻访和接受社会捐赠,形成具有本校或本地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加强纸质珍贵文献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如古籍文献等),保证文献资源的长期使用。

(三)自建特色数据库资源,要根据自建资源文献类型的特点,按照DC元数据标准进行规范加工,对重要元数据字段要能实现信息检索。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图书馆文献部解释,自发文之日起试行。

附件1: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

附件2:电子资源选择标准